城规部门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城市空间治理还面临哪些短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智认为,城市规划积累的人口和空间数据疫情来袭时,部门可以使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然而,城市空间治理目前缺乏高度数字化、细粒度的空间编码体系;如果能够建立个人信息与精细空间的准确对应关系,我们的空间治理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视频加载.缺乏细粒度的空间编码系统
抑制空间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尹志:如果只按照国家系统性的静态规划来理解城市规划,那么它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当城市规划成为公共政策、公共决策和空间治理的结合体时,它就能发挥更多作用。例如,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多年来积累数据,以确定疫情期间人员的流动模式。
具体来说,历年春节前后和期间武汉的人口流动数据对疫情后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有效掌握和控制主要人口流动和出境人口的到达地区。
另外,我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空间数据,这对于风险区域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您可以在规划图和现状图上轻松了解一个城市有多少个农贸市场。结合一些工商数据,可以查出哪些农贸市场有活禽交易,可以立即生成高风险地图。
根据这些积累,我们可以勾画出早中晚、季节或节假日不同时间段哪些社区和地区是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聚集的区域。疫情发生后,如果要防止社区传播、聚集性传播,识别这些高风险地区会更容易。
当然,一些具体的选址和布局问题,比如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系统相关的规划和选址问题、网络标识问题等,实际上都会为抗击疫情提供参考。
尹智:目前,在空间治理过程中,我国通过各种数据采集识别人员的能力较强,但空间定位标记的粒度还远远不够。因为疫情防控、传染源控制,包括后续的疫区隔离和控制,实际上需要人和空间的匹配。中国的邮政编码划分非常大,我们不可能根据邮政编码找到具体的地址。在新加坡,邮政编码足够准确,可以准确定位建筑物。
我们所说的“该付的都收,该处理的都处理”,其实是需要调查的。考察是建立个体与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现在大多数人都有手机,个人定位很容易解决。然而,想要精准控制人流、位置和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仍然缺乏高度数字化、细粒度的空间编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空间治理的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移动医疗方舱车可替代方舱医院
尹智:利用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建造方舱医院是一个新的想法。这次疫情期间,一些会展中心、体育馆被改造成方舱医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这样的大场地越多越好。除特大城市和都市圈外,其他大多数城市这些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这种大型公共设施一旦过多,就会成为财政负担。此外,使用类似于野战系统的移动医疗方舱车来替代临时医院也是一个好主意。
另外,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开放的场所和空间。比如,近年来露天菜市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搬到了室内。但事实上,露天菜市场本身有自己的排水设施和供电系统。如果其日常利用率较高且设施保持畅通的话,在战时,这些基础设施良好的空地可以用来快速建立大规模的野战。医院。
还有近年来兴起的自驾营地。他们通常有单板和完整的水电系统。如果疫情发生在比较偏远的城市郊区,这种场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未来,这种平时与平时结合的系统将是室内外环境利用的结合。这两个室外场地的日常使用率非常高,维护费用也不高。正常维护就够了,而且可能比室内费用还少。低的。
社区医院应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和负压病房
尹智:目前要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和农村普及一套完整的、能够抗击和治疗疫情的体系是不现实的。即使是武汉这样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其常备医疗资源也无法抵御疫情,需要全国范围内的支援。
但中等城市至少要保证有比较合格的综合医院。从这次疫情的治愈程度来看,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专科医院或传染病医院,而是综合性医院,因为它们具备实施多方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条件。因此,中等城市有必要拥有符合规定、能控制传染病、有负压病房的综合医院。
小城市、乡镇、乡村具备基本的疫情检测能力。普通核酸检测不需要去大医院。随着技术的发展,社区医院也应该具备这个基本的检测能力。
此外,我国发热门诊、负压病房、负压门诊的设备还远远不够。疫情爆发时,有专家询问社区医院能否负责第一时间检测。后来他们发现,大多数社区医院没有独立的通风系统、独立的负压门诊和病房,这么多人挤在一间社区医院里。如果其中有人被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基层,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医院可能不具备救治能力,但在检测过程中,至少要具备负压门诊、发热门诊等基本隔离条件,做到最低水平的检测。可以进行。
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多做移动医疗。在应对疫情时,这种移动医疗方舱相当于一个小集装箱,可以随时拿出来,快速部署到基层网点。
中国国土面积非常大,还有大量医疗条件差的边远地区、分散农村。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突然的工程建设方法来解决。如果利用国家投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这个契机,大力发展移动病房医疗设备,对未来的平战结合战略也将是有利的。平时可以用来解决偏远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问题;在疫情战“疫”阶段,这些移动设备可以按照区域分布进行强化和部署,快速形成防疫能力。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从军事概念演变而来,并模仿了野战医院的概念。我们十天就可以突击一座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但部署一座军级乃至集团军级的高级野战医院,甚至还不到十天。最快的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长的则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这是可以做到的。
公共卫生宣传和基层防疫检疫仍是薄弱环节
尹智: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实际上是两个体系。我国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记得小时候,基层公共卫生站比较齐全。社区一级的站称为防疫站。防疫站会发放各种公共卫生习惯手册,大到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等最简单的。养成各种卫生习惯。尽管许多小册子都是油印的,并不那么复杂,但它们还是经常分发。近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医疗服务的升级、高端化。相反,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宣传工作和基层防疫检疫工作则是短板。
下一步,要向公众普及各类疫情应了解的公共卫生知识和常识。例如,在中国,禽流感和各种动物相关传染病经常发生。如何让公众了解人与动物的基本关系,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建立更多与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等等,都是从基层做起的工作。
用户评论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正确,都市发展不应该只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关注人的需求和城市的宜居性。只有将城市规划融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尹稚真是太会说了!城市规划现在确实常常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远了,很多项目的实施缺乏民生导向,最后反而让居民生活更不便利。政府需要更多地关注城市发展对人民的影响,倾听民众的意见和诉求。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理解了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过去有些城市规划决策因为脱离现实,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把城市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从事房产行业的设计者的,我觉得这篇观点很有远见! 现在很多项目的建设缺乏综合配套,比如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导致居民生活不便。只有将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获得 equitable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经常在城市里生活的市民,我更希望能够看到城市规划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例如提供更多绿地和休闲空间,改善交通环境等等。这样才能让城市更具活力和魅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城市规划应该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益。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引导城市发展朝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文章分析的很到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规划和政策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割裂看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是站在了理论上探讨问题,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结合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城市的规划不应该被商业利益完全主导,人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应该放在首位。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公众参与的力度,让市民的声音在城市规划中得到真正的重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人眼前一亮! 城市规划要想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就必须与公共政策深度融合。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会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并逐步将之纳入到国家治理的体系中去,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加合理、可持续。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希望城市规划能够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减少污染排放,多增加一些绿化公园、休闲设施,让居住的环境更加宜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城市的未来取决于现阶段的规划,而规划的作用应该超越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考量社会的责任、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福祉的平衡。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赞同文章的核心观点,城市规划的确应该向公共政策转型,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策制定过程需要更加透明化,二是政策实施效果要能够有效监测和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听起来很宏大,但我更关心的实际是:这些计划最终会如何落地? 比如具体的政策方案是什么?如何保障执行力度? 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可操作性的内容和细节介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除了政府部门之外,还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建议,共同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