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留学传奇:创纪录之旅,国家最高科技大奖荣耀归他!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人生的进步
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李德仁与测绘遥感的交集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就读武汉测绘学院(该学院2001年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期间,他对行业内名家的合理大胆质疑,引起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的注意。
当李德仁以为,自己马上能成为王之卓的学生、开启测绘遥感研究之路时,命运的转折突然来临。李德仁被分配到石家庄水泥制品厂工作,但他从不认为那是人生低谷。
打榔头、绑钢筋、灌混凝土水泥三班倒,就这样,李德仁打了一年水泥电线杆。他说:“父母生了我,国家养了我,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干好。”凭借着这股精气神儿,在水泥厂工作期间,李德仁与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种新的硫铝酸盐水泥。
李德仁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年39岁的李德仁终于来到恩师王之卓身边学习。第二年,李德仁参加出国考试,考了第一名。
△1982年10月,李德仁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
1982年,已经43岁的李德仁远赴德国,分别在波恩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学习。李德仁说:“人生的进步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步都要总结,走稳了没有。”
在斯图加特大学,李德仁师从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上世纪80年代数据开始多了,有地面的、空中的、卫星的,数据处理成为一个难题。当时,阿克曼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难题——把数据中的各种误差区分出来、处理干净来保证数据的精确度。
不到两年时间,李德仁就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这一测量学界的难题,由此写就的博士论文,至今仍保持着斯图加特大学历史最高分的纪录。
△1985年2月,李德仁以全校有史以来最高分获得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时,德国多家机构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榄枝,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1985年2月,他回到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该校在2000年与武汉大学等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任教,开启了为国创新创业之路。
他带领中国遥感地面系统
从无到有 从有到好
由于卫星系统的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核心器件被禁运,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遥感卫星应用范围受到严重制约。为扭转这一局面,本世纪初,李德仁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大幅提高了卫星遥感影像的自主定位精度。
李德仁介绍说,如今我国遥感卫星的数量世界排第二,分辨率达到了和美国完全相同的水平,即便是民用的遥感卫星,其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学、雷达、红外、高光谱遥感都赶上了世界水平。
李德仁研制的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为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作出杰出贡献。在学生王密的眼里,李老师做科研的最大动力来自国家、人民的需要。
王密表示,李老师常讲,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要能够拿小钱做大事。“我们做的很多事,并不是把科研经费或拿多少钱放在第一位,而是优先考虑这是不是真正的‘卡脖子’的问题。”
△2002年,李德仁(左一)在三峡大坝建设工地开展测绘遥感工作。
最钟爱的岗位是“教师”
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如今,已85岁高龄的李德仁,赤子之心没变。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不稳定、应用少”等诸多问题,李德仁带领团队提出一个极为宏大的计划——200多颗卫星组网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计划。
李德仁介绍,目前的方法是以民间商业遥感为先导,将做得好的联合起来。计划到2030年发252颗卫星,创造2000亿到1万亿元的产值。“我们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精确数据,没有这个数据,我们心里不放心。希望用我们卫星对地观测、对天观测的结果,来回答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来探索宇宙的奥妙。”
△李德仁(右一)、朱宜萱(左二)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左一)。
虽已是行业泰斗,但在夫人朱宜萱的眼中,李德仁还是大学时身材瘦小却格局很大的样子。“我们俩一辈子没吵过架,有事就说出来看怎么办。不纠结在当前的一些小事儿上,总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
李德仁眼中的夫人也全是优点,“我们两个是互补型,她做事精细,我思维快,事情要做得好必须靠她。”
△李德仁(左一)与恩师王之卓。
除了科学家,李德仁还曾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在所有岗位中,他最钟爱的岗位是“教师”。恩师王之卓在80岁时说过:“如果我有什么学术思想,那就是不断跟我的学生学习。”这也成为李德仁的座右铭。
李德仁表示,自己最大的人生乐趣就是当教师,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教他们如何做人、做学问。“我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方向看好,让年轻人有活干,有创造价值出成果的机会,这个力量大于我一个人的力量。”
监制丨高岩
记者丨朱敏
视频导演丨苗明媚
视频拍摄丨陈伟奎
视频剪辑丨梁玮升
视频包装丨刘浦飞 王海涵
微信编辑丨崔朝辉
用户评论
哇这个故事太牛了!当年留学去外国,成绩就一直很优异,没想到还能创造世界级的记录!这种毅力和天赋真的让人佩服。最后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级别的荣誉,简直人生赢家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羡慕他当初的选择,追梦在海外,最终收获了成就和回报。我也想去国外学习深造,希望能像他一样为祖国做出贡献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真的,现在的教育竞争也蛮大的,要想在这条路上领先,付出真的不能少啊!这个例子非常励志!希望以后我也可以遇到自己的“留学时创的纪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不是那么容易得着的!这么优秀的天才科学家,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榜样。 他的故事真的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真诚热爱,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梦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留学时创的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这句话就非常强大,体现了这位学者的非凡才华和决心。他不仅是科学研究方面的高手,更是一位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好奇“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背后的故事? 他的科研成果具体是什么? 我想了解更多细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和骄傲感。祖国人才辈出,有这样优秀科学家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接触到更先进的科技资源,学习更多优秀的经验。不过也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把这份努力转化为现实成果,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博文有点“吹捧”的意思?我更想看到这位学者的真实经历和所面对的困难!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宣传文章真让人腻味,重点是在“留学时创的纪录”,却什么具体内容都不说。我只想知道他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什么样的? 对我们社会有哪些推动作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人的路途不同,可能有人适合到国外学习深造,也有人更适合在国内成长。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说“留学时创的纪录至今无人超越”,但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觉得任何记录都可能被打破,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案例确实很让人感动,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像这位科学家一样,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留学时创的纪录”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一个励志的人生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缺少真实性和细节, 只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过程,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位学者的研究内容和取得成就背后的努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时代里,我们更需要像这些科学家一样不断创新突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严格,获奖者都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这证明了留学对学习和成长的帮助! 不过也应该看到更多中国本土人才的成就!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