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威尔士亲王号沉没后,这艘“不沉之船”为何成为活靶子?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941年12月9日,驻扎在新加坡的英国35000吨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离开港口,准备拦截日本的运兵船。
该船装备有10门14英寸大炮,被认为是“不沉之船”。
12月10日11时13分,9架日本轰炸机以密集编队从“威尔士亲王”号右前方飞来。 ”
威尔士亲王号右舷的133毫米高射炮首先开火,驱逐舰上的高射炮也紧随其后。
然而密集的炮火并没有阻止日机的攻击,舰队依然如猛虎下山般向战列舰扑去。
11时42分,日本鱼雷舰队全速向“威尔士亲王”号左舷俯冲。一个中队的飞机在约150米的高度投下了8枚鱼雷。鱼雷溅起水花后,以40节的速度冲向“威尔士亲王”号。
旗舰机灵巧地避开了其中的六枚,另外两枚分别击中了它的中部和左舷后部。一道高高的白色水柱从船尾升起,一缕缕黑烟升腾而起。
无疑,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打击。
“威尔士亲王”号的尾舵被炸断,左舷的两根螺旋桨轴失效。其中一颗脱臼,在船体上戳了一个洞。海水通过孔洞涌入船内。
不久,日军最后的进攻开始了。
九架轰炸机从南方遥远的天空飞来。 “威尔士亲王”号已注满数千吨海水。它以8 节的速度猛烈航行。
该舰的六门133毫米高射炮零星地喷出火焰。日机底气十足,进行高空水平轰炸。
五分钟后,里奇船长不得不下令弃船。一时间,叫骂声、哭声此起彼伏。 1
历史资料图:“威尔士亲王”号的最后时刻
3时20分,“威尔士亲王”号再次颤抖,随后开始向左倾斜,沉入海底。
在日机的猛烈追击中,“威尔士亲王”号1612名官兵中有327人死亡。其中包括舰队司令菲利普斯少将和里奇上尉。
用户评论
太震撼了!我从来没想到“不沉之舰”会这样的下场,战争确实残酷啊。当年建造它,是为了体现英美海军力量的强大象征意义吧,现在想想却成了讽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把威尔士亲王号击沉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不沉之舰”是不可战胜的,这个标题就调侃了这种“误解”,真是太有意思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有时候技术跟不上实战啊。当时为什么不用更先进的雷达系统?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战争不仅仅是拼硬件,还需要策略和时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威尔士亲王号号称“不沉之舰”,是因为它的钢铁材质特别强悍,没想到真相这么复杂。这次文章把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被带回二战的历史现场了!历史总是那么反复无常,那些曾经的强大力量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消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写的真的很有意思,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小时候就听过“不沉之舰”的故事,现在想想,它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终究是会被时代淘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得太生动细致了,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水下世界的景象。作者的文字功底真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对威尔士亲王号击沉的原因分析不足,仅仅从战术层面讲解,忽略了一些更深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让我震撼了,我仿佛看到了战争的残酷面貌。那些曾经被称为“不老”的船只,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变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总觉得,“不沉之舰”这个称号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战争胜利取决于很多复杂因素,例如战略部署、士兵士气等。这篇文章让我对历史上一些事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忽略了威尔士亲王号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仅仅专注于它的击沉过程。如果能从多方面角度来阐述这个历史事件,会更加完整...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血与火的交锋,更是权力、信仰以及人类命运的博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看过很多关于“不沉之舰”的故事,现在再看到这些照片和文字描述,感觉时空交错,历史真的很有意思...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的文字表达细腻,能够将历史事件与读者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珍惜和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不沉之舰”这个称号很值得评判,它不仅仅代表技术的强大,更体现了战舰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工艺的精湛。这篇文章让我对二战时期的军事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沉之舰"怎么会成为活靶子?这太让人意外了!战争真是充满变数,谁能预料到未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文章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无常和技术的局限性。那些曾经被视为神兵利器的武器,最终都会随着时代的变更而退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威尔士亲王号击沉是因为它太重了,所以才会沉下去?没想到真正的原因是战术失误啊!真是太让我吃惊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