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德国博士生涯随笔分享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留德期间的经济资助可以有很多申请途径,比如CSC公派奖学金、各大学或机构自设的奖学金。另外由于在德国博士其实更像一种职位,因此也可以通过和教授/单位签工作合同,特别优秀且方向对口的同学还可以申请玛丽居里项目开放的博士职位。
CSC奖学金近年来的申请难度听说是越来越大,我申请时的2017年还没听说太多申请的同学被刷的情况,从2018年开始名额变少,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了。所以如果有申请CSC打算的同学,应该尽早开始研读CSC官网的相关要求,在研究生头两年就开始把语言、文章各方向准备起来,当然也不止是为了CSC,对套磁的时候增加自己的资本,套到好的平台好的导师,也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篇
我读博所在城市是慕尼黑,我个人认为慕尼黑是非常宜居的一个城市。论城市大小,慕尼黑应该是德国第三大城市。论包容程度而言,慕尼黑有来自各个国家的人,可以说非常国际化了,因此总体来说对外国人还是比较包容的(至少表面)。语言上,也比较多人会说英语。有的学校/研究所如果在比较小的城市甚至在镇上的话,多数人是不会讲英语的,那么德语不好就会相当难受了。论生活便利度,慕尼黑真的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餐馆多多、购物方便,对我这个中国胃来说,唯一缺憾就是慕尼黑没有很好吃的中餐馆了(不服可以来反驳哈哈)。要说慕尼黑的缺点,那一定是房子真的太!难!找!了!不仅贵,而且没得挑,因为一个好房子竞争者实在太多了。在WGgesucht等各种找房网站上找房,也一定要小心骗子。
用申根签旅行在欧洲内旅行真的超级方便。德国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假期本来就很多,有时候周四是假期,大家干脆就周五请一天,休个小长假。夏天有夏季的长假,冬天有圣诞的长假。所以,读博那么辛苦,也千万不要忘记犒劳自己,出去走走逛逛,看看世界。可惜这样的美好只到2019年底就戛然而止了,新冠疫情反复肆虐全球开始,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改变了,正常的旅行也变成了一种奢侈。
生活费方面,CSC最近已经给公派生涨了“工资“,从最开始的1200欧到现在的1350欧。如果不是在慕尼黑租房太贵(500-800欧/月不等),在其他德国城市这个工资还是每个月能剩下一些钱的。拿我自己举例,每个月保险等固定费用大约100欧,生活上的花费大约300欧,除去房租每个月还是能剩下四五百欧的。这笔钱就可以攒下来作为旅行基金了。
德国的超市商店都是周一到周六晚上8点关门,周日及节假日不开门。因此,需要每隔几天就去大采购一番。中午可以在学校食堂或者医院/研究所食堂吃(如果你不挑食),晚上就得自己做菜了。好多同学甚至在来德之前没下过厨,而回去的时候已俨然是中餐大厨了。所以也需要自己规划好实验时间,在超市关门前赶回家。这一点是最让我痛苦的地方,本来一天的实验就很累了,还要赶去超市买菜,回家一顿洗切炒,做饭1小时,吃饭5分钟,事后还要洗碗。一套流程走下来,整个人仿佛被掏空,就已经没有精力继续看文献或者分析数据了。每当这时候,我就非常羡慕国内的同学有方便的食堂和外卖。
语言篇
个人建议如果考虑来德国留学的话,一定要学点日常德语的。即使你的学习工作环境只需要英语就足够了,但一点德语都不学,真的会让你的生活寸步难行。德国毕竟是个德语系国家,英语并不那么普及。在超市、商店,店员都是讲德语,所有的产品也都是德语。即便是网购,网页也都是德语,几乎没有选择英文页面的选项。租房如果不会德语,那你的找房范围就很可能会局限在中国房东的房子以内了。办所有的合同,包括租房合同、电话合同、网络合同、保险合同,全都是德语的。要命的是,德国仍然保留了寄信收信这种非常低效古董的方式,一个验证码还要用信寄,三天左右才能收到。不得不吐槽,在国内,这就是一个短信的事儿。如果不会德语,面对各种各样的德语信,真的很崩溃。生病的时候,前台分诊的护士很可能不会讲英语(医生英语一般都不错),也不知道如何用德语描述自己的症状。最气人的是,各种客服电话里全都是讲德语的,能够提供英语客服服务真的几乎无。经历过很多次,弱弱询问可不可以讲英语的时候,对方一个Nein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留下我气急败坏。因为德语不好,我吃过各种各样的苦头,谷歌翻译已经变成生存必不可少的工具了。这还是在慕尼黑这种国际化的“大乡村”,更不要说真正的小城市了。
科研篇
读博找导师的关键,就好像找工作时找一个好的单位好的领导。这里面有很多讲究,首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科研方向是否是你感兴趣的、是否和你前期的研究相符合、是否有三到四年内能有科研产出的可能性。因为这决定了你未来三四年做科研是否开心,能不能坚持下去。如果你为了一个好的学校一个牛导,在研究方向上有所“将就“,很有可能最后就干不下去了。第二,需要考虑你的导师在这个领域的名气、水平,是否有足够的基金支持,他/她所在的平台具不具备实现你的课题所需要的条件;另外,导师的人品、他之前怎样对待他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点。可惜的是,很多细节通过打听是打听不出来的,除非你有一个直系的师兄师姐就在那个课题组里,还跟你实话实说。第三,申请的学校排名也非常重要,虽然有的学校排名不靠前,但你看上的实验室在这一研究领域实力非常强。这就需要申请者综合考量了,因为如果你计划毕业后回国发展,会有非常多的地方需要看学校排名。且不说未来,就在CSC评审的时候,如果是名校+牛导,也是能大大通过评审的概率的。这几点,如果能够都考虑全,恭喜你,你很可能遇到你的神仙导师了。我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对我在科研和生活上都非常关照的好导师。我身边不少同学都在进实验室以后,经历各种不同的不愉快、不顺利,最后选择了改派。虽然改派的手续并不麻烦,但前期浪费的时间毕竟是你自己的。
读博这件事,是对实力+努力+运气的总体考验。有的人科研基础扎实,遇到合适的课题,进展顺利,很快就能出文章;有的人科研基础一般,但很幸运地接手了师兄师姐或者博后做得差不多的课题,来了没多久就发了大paper;而也有的人,很努力地做实验,但是连连碰到瓶颈,怎么也做不出来趋势,课题进行得非常艰难。我非常不幸就是最后一种……至于什么人适合读博,我也不再赘述了。简单地说,如果能够忍耐又穷又苦又枯燥的科研生活,能够经受大量的失败和不顺带来的frustration,能够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不陷入崩溃,那么你就具备了读博的基本素质。在读博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读博能够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吗?或者做科研是不是就是你的真爱?“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那么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对我来说,读博期间所经历的,甚至让我的思考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这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不是通过跨越各种障碍后,获得最终的快乐,这时候痛苦是不存在的。而我们在人生长河中,更应该学会的,是与痛苦共存。因为快乐是相对于痛苦的概念,没有了痛苦,自然也不会有快乐。这一讨论有些哲学了,我只是想表达,经历了读博的考验,我已经学会了坦然面对痛苦和低谷,未来的任何困难都不显得可怕了。
疫情篇
鉴于目前新冠疫情已经变成了全球的一种常态,有必要特地开一part关于疫情之下的德国读博生活。很多人在国内对欧美的疫情是闻之色变,看着我们每天确诊日增数千上万,觉得我们在海外每天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原本考虑留学的同学,也增添了几分犹豫,家人更是千方百计劝阻。在这里,我可以给出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大胆来!不要怕!
在疫情初期,很多实验室直接关停或者实施轮班制,控制实验室的人数和距离。很多实验试剂、材料,尤其是从美国发货的,也都纷纷缺货或者需要很长时间后才能到货。那段时间还是有很多同学的课题进度受到影响的。但是近来欧洲各国已经基本铺开了疫苗注射,除了一些极端的反疫苗者,我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打了两针疫苗。最近第三针疫苗注射也在有序开展,加上德国各州不同程度的防疫政策如强制戴口罩、3G(打疫苗、测试阴性者、感染康复者)才能进入公共场合如餐馆,总体情况还是可控的。但有人说,那每日新增病例居高不下怎么解释,我只能说,欧洲人并不像国人视新冠如洪水猛兽,或者有些自暴自弃了吧,私底下可能还是放飞自我了,开party,去旅行。但是他们嗨他们的,你自己多多小心,基本不会有任何问题,除非你要去参加他们的无口罩party。我整个疫情期间,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做好防护,不去凑热闹,积极打疫苗,完全没有被感染。如果有赴欧洲留学的想法,可以接受这种“阉割版“留学生活的话,大可以不必担心,放心来。
医学篇
因为我攻读的是医学博士,因此额外开一个医学篇。关于德国医学学位的争论一直不休,到底是读Ph.D.还是读MD,见仁见智。首先,不管是Ph.D.还是MD,如果是中国学生过来攻读的话,基本上都要3-4年。为什么强调中国学生呢,因为德国本地的医学生,读MD的确是不需要3年,拿慕尼黑大学举例,在德国读医学本科的学生,只需要全职在实验室里待8个月就可以提交论文参加答辩。理论上,读MD中国学生也应该是一样的要求,但我周围认识的医学博士来看,导师并没有那么好说话,让中国学生读8个月就毕业。那么,如果对中国学生来说,从毕业年限上差别不大,Ph.D.和MD有什么差别呢?
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说,因为他们都知道MD (Dr. med)很容易毕业,有的人不做基础实验,收集一些临床数据做分析,也可以毕业,在他们眼里,MD并不是真正的博士。他们所认可的,还是传统的Ph.D. (Dr. rer.nat) 。可是,我们中国学生,拿的是MD的学位,干的是PhD的活啊!要说国内觉得MD含金量不足,多少还是有些有失偏颇的。
至于选什么学位攻读,一来要看你的本硕经历,有没有相关的背景、导师有没有带Ph.D. /MD的资格。一般来说,本科是临床医学专业,而非生物医学、基础医学相关的专业的,导师又是临床上的医生,是只能注册MD的。当然,你可以同时找一个有带教Ph.D.资格的合作导师。另外,除了传统的Ph.D.,各个学校也有不同类型的Ph.D. (如慕尼黑大学的Dr. rer. boil. hum或Ph.D. Medical Research),有的类型也是可以注册的。
至于MD在国内是不是不认可为真正的博士这点上,大可不必担心。
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回顾这四年来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可谓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在国内念书,不管是住宿还饮食,学校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没有后顾之忧。在国外读博,更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更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住单身公寓,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独处。德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读博的苦闷枯燥更是加剧了这种孤独感,这真是一种考验。我很欣慰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科研上,这四年我都熬过来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留学梦,克服这些阻碍,能见识更宽广的世界!
写于2021年11月7日星期日
回国上海隔离期间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写的真不错,真实地记录了读博的酸甜苦辣,让我这个正在备考申请的学生很能体会那种忐忑不安和渴望未来的心情!尤其是对老师要求细节的描述,太感人了,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找到一位靠谱的导师。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标题就觉得很有意思啊,德国读博?我一直对那边的高等教育水平印象深刻。想问问作者在哪个领域读博的?能不能分享一下一些学习体会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曾经待过德国的研究生的老哥,我感觉这篇文章写的挺贴切的!语言障碍,论文压力,导师相处……这些经历真的会让你身心俱疲,不过总而言之,读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和体会。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觉得这种碎碎念的形式有点过于随性了,希望能对读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如何更好地应对论文写作挑战?如何找到科研方向上的灵感?期待作者能提供更实用的建议。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读博真是个不轻松的事儿啊!我之前听朋友说,那边很多导师都比较严格,而且论文规范很严谨,难怪会有心理压力。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往直前,希望这位作者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研究目标!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章写得有些情绪化,把读博当成了一个需要承受巨大压力的任务。其实,读博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学习的旅程,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知识的热情,而不是让恐惧和焦虑占据心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大学的研究氛围浓厚,资源丰富,也是很多中国学生梦寐以求留学的目的地。这篇碎碎念让我更加了解了德国读博的真实情况,期待看到作者未来的研究成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生活和中国社会截然不同,作者在文化差异方面遇到的挑战让人唏嘘不已。建议作者多与当地同学交流互动,积极融入新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启自己的留学之旅。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博阶段的科研能力提升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希望这位作者能够在德国大学的平台上不断探索和学习,最终取得优秀的成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碎碎念,读博的路真的不好走啊,特别是语言沟通上的困难总是让我感到沮丧。不过,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克服这些挑战,获得成长和收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得挺有意思的,虽然只是简单记录日常想法,却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读博就像一场修行,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最终抵达目的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人的生活方式的确与中国很不相同,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对德国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希望作者可以记录下更多关于德国文化的感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得真不复杂呀,读博的压力太大是不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用强迫自己做太多事,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学习的过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博期间,要保持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加油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碎碎念让我有点共鸣,我也曾经因为科研压力而感到焦虑和迷茫。希望作者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的教育体系确实很有优势,希望这位作者能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没有深度,感觉只是单纯抒发情绪,我更想看到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比如研究成果、论文写作的经验等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博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