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追星”这个词都不陌生。这个术语大约诞生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用来形容人们,尤其是狂热的粉丝,对于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人的疯狂追捧。长期以来,这个词被人们用来追捧一些娱乐明星。
正确的“追星”行为实际上可以对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在行为、价值观上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然而,这几年,随着资本力量介入内地娱乐市场,许多所谓的“明星”被人为地“创造”出来。有资本做后盾,又有“人品”掌管,他们能否守法还很难看。保护,更不用说引导年轻人了。
例如,今年5月,某选秀节目将投票依据放在了某品牌的牛奶包装上。为了支持所谓的“明星”,很多粉丝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牛奶,却没有用来投票。之后,牛奶本身就没有了使用价值,所以一箱箱牛奶就被扔掉了。
事件曝光后,社会多方发出谴责。从此,“年轻人应该追什么样的明星?”这样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就出现了。又被提起了。
就在2021年10月,一则新闻再次将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那就是年仅25岁的冯雷成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25岁,在很多硕士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冯雷是如何成为博士生导师的?
“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是如何“炼成”的?
众所周知,想要在普通大学当老师,博士学位是最基本的“门槛”。要获得博士学位,需要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二至三年的硕士学位学习,以及至少三年的博士学位学习。而且,在不耽误毕业的情况下,这是最顺利的情况。那么冯雷为什么能够在25岁的年纪就完成这些学业呢?
这是因为,除了我国正常的学制外,还有一些学制,如“硕士+博士”、“直博”等,用于培养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为高等教育做出重大贡献。某一科研领域,帮助他们缩短学习时间,快速毕业,进入专门的科研领域潜心科研。冯雷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直接博士生,因此他的学生生涯与其他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相比减少了很多时间成本。
除了学历之外,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还需要非常严格的科研成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发表足够多的论文,就很难成为一名大学教授。除了在学术体系上走“捷径”之外,冯雷的成绩也很出色。他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 发表在第38 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ICML)上。
重庆大学表示,本次会议被公认为机器学习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非凡声誉。同时,这也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首次有机会在本次会议上作为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算是一个突破。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冯雷。
凭借着超人的天赋和成就,冯雷能够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取得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冯雷的成功虽然是有一定条件造就的,但也是通过努力取得的。所以一方面,我们不需要为自己感到难过:我们也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但我们与风雷不同;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冯雷已经远远领先于同龄人,而他还在挣扎,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找到你应该追求的“星星”,你就会进步。
也许有人会冷笑:找到“偶像”就进步了?诚然,这种事情并不是百分百成功,但所谓的“追星”,就像在航海路上为自己寻找一座灯塔,让自己的方向更加清晰。
君不见,法国著名小说家、作家亨利·雷内·阿尔伯特·居伊·德·莫泊桑一生写下了无数著作,启发了许多人的思想,但他也视古斯塔夫·福楼拜为自己的“明星”,三度努力成为他的弟子。随后得到福楼拜的指导,使他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科学三大导师之一、著名思想家、革命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与他的战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生亦师亦友。恩格斯将毕生的精力和财产都奉献在了和他们的“明星”朋友一起追求事业的道路上;在我们国家,一百年前,有一群走在世界前列的年轻人。他们追寻心目中的“星星”。——蔡元培老师、李大钊老师、陈独秀和老师们继续着未竟的事业,终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之道。
“追星”从来都不是消极的,只是要看你追的“明星”是否真的值得。
像冯雷这样年轻有为的年轻人,足以成为年轻人前进道路上的榜样和指路明灯。首先,冯雷的正直、勤奋的气质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诚信和勤奋始终是前提。冯雷在科研道路上并没有误入歧途,而是及时响应学校的号召,及时回国,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其次,冯雷的学习能力也是很多年轻人所不可缺少的。我国的高考制度是选拔人才非常必要的手段,但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压力太大,不愿意上大学。风雷则不同。他一直努力学习,从未间断过。年轻人应该向他学习一件事:只有不断获取新知识,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终于,一夜成名的冯雷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膨胀”。和之前的数学天才魏东一一样,媒体的高频曝光并没有导致他的生活发生改变。与一些追求“流量变现”的所谓“网红”不同,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国家需要做好自己的事业,眼前的一时曝光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决心。全部。这种心无旁骛、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 结局-
首支心理写作团队|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用户评论
怎么说呢,我算是被这位“学霸”刷新了我的三观!25岁就能成为"双一流"博导,真是太厉害了!感觉自己压力山大!不过也确实很励志啊,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就,让人不得不佩服实力和努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看着有点浮夸啊,“顶级论文”是什么? 90后本来就不都是为了追星,咱们要脚踏实地、认真实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年龄小了一些,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实力很重要!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不要跟别人比压力太大。加油吧,这位博导老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啊,年轻的90后应该要更加努力追求梦想,像这位学者一样取得成就! 而不是沉迷于追星等等虚荣的事物。我们需要学习这样的榜样,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力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家25岁就能成博导发表顶级论文,真是厉害!我也想去研究方向,不过现在还没想法。也许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学霸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过度渲染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了,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舆论引导?我们应该理性分析,不要轻易被标签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不必过于强调“90后该追的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的确很优秀,他不仅展现了学术上的成就,也代表了一种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篇文章有些吹捧意味,但我还是认可这位学者取得的成就。 希望他能继续发光发热,为学科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应该鼓励优秀的青年人才,而不是用追星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样会降低他们的专业性和学术伦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得太极端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不要强迫别人去崇拜某个人。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人生道路选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说90后该追的星,我觉得应该追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而不是单纯为了荣誉和地位而努力的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位学者很自律也很有潜力,值得我们学习精神! 希望他未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这种文章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盲目崇拜会让人忽略自身的价值, 并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应该只看表面价值,而要注重内在修养!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吹捧式的“榜样”更容易被扭曲和误解。年轻人应该从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而不是迷恋于虚荣的称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25岁就成为双一流博导这更像是一种特殊例外的成就,不可将其作为所有的“90后”该追的星标。 我们要多元化看待成功,多鼓励年轻人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挺励志的! 不过,每个人的经历和发展轨迹都不一样,不要把别人的成功强加于所有人身上。 这篇文章有点危险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确实是优秀的,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对个别案例的放大炒作!这种过度渲染可能会误导年轻人。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成功的定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与其追求所谓的“90后该追的星”,不如将注意力放在自身努力和发展的过程中! 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不被时代抛弃,拥有闪耀的人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